本文目录
京剧的形成背景?
关于京剧起源:
清朝庚戌年(公元一七九零年)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“万寿”。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,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。首先,“安庆徽”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“三庆班”入京祝寿,随后,“四喜”、“春台”、“和春”也接踵而来。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。当时,被统称为“四大徽班”。
“四大徽班”为乾隆皇帝的八旬“万寿”的庆典演出结束后,没有南返,留在了北京。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,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。
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以后的事。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,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,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。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,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。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,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。既有整本的大戏,也有大量的折子戏,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。
同治六年(1867),京剧传到上海。从而使之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。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,即咸丰十年(1860)之后,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,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。1919年,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,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,此后,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。
京剧的兴起:
1883年-1918年,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,代表人物为时称“老生后三杰”的谭鑫培、汪桂芬、孙菊仙。
1917年以来,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,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,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,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、梅兰芳、余叔岩。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,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。
京剧最早由哪两种地方戏曲形成?
京剧的起源很复杂,有人认为在花雅之争的时候,花派的京腔就是京剧的前身。也有人认为京腔和京剧没关系,京剧是徽班进京,徽汉合流促成的。
不过京剧界统一的认知是,京剧是从徽班进京开始的,而且京剧界也会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,来举办徽班进京多少多少周年的活动。
那么京剧的起源就又有些模糊了,比如安徽人会觉得京剧是起源于安徽,毕竟京剧是徽班进京形成的。湖北人则会认为京剧的一个故乡是湖北,因为京剧是徽汉合流形成的。
而北京人则会觉得,不管京剧是怎么形成的,它都是在北京诞生的,按理说京剧的故乡应该是北京。比如潮剧起源于莆仙戏,那也不能说潮剧的故乡在福建啊。京剧是起源于徽班进京后不久的北京,并且吸收了徽剧、汉剧、秦腔、昆曲等多个剧种的特色,而形成的剧种,主要腔调为皮黄腔。
京剧在刚形成的时候,其实是叫皮黄戏的,因为它主要的唱腔就是皮黄腔,后来改名为平剧,因为那个时候北京叫北平,再后来才改为京剧的。
京剧有几种形状,它的前身是哪种剧目?
京剧有昆腔和皮黄两类。它的前身是徽剧,二百多年前徽班进京发展为京剧。昆曲的伴奏以笛子为主,音色浑厚。皮黄分为西皮和二黄,西皮有原板.流水.二六等板式;二黄有原板.慢板.散板.跺板.小导板等,伴奏主要以京胡.京二胡.月琴为主,称为伴奏三大件。此答题有什么不对吗?
可否通过
京剧与徽剧有什么关系?
徽剧是京剧之母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,通称皮黄戏.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,四喜,春台,和春四大徽调班社相继进入北京演出,同时吸收了汉调,秦腔,昆曲的部分剧目,曲调和表演方式,融化,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,更为悦耳动听,称为"京调".清代末期民国初期,上海的戏院全部为京班所掌握,于是正式称为"京剧".
京剧起源于什么年代,有什么光辉历史?
京剧起源于清代。
京剧,曾称平剧,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腔调以西皮、二黄为主,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,被视为中国国粹,中国戏曲三鼎甲"榜首"。
徽剧是京剧的前身。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、四喜、春台、和春,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,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,同时又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,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,通过不断的交流、融合,最终形成京剧。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,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。
京剧走遍世界各地,成为介绍、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。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,遍及中国。在2010年11月16日,京剧被列入"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"。
发展历程
清朝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、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台班(称为四大徽班)陆续来到北京。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“二黄”声腔为主的“三庆班”,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,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。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,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。随后,另外三个徽班:“四喜班”、“春台班”和“和春班”也来到北京,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,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。
清朝道光年间(1828年前后),湖北演员进京,带来了汉调(楚调、西皮调),许多汉调艺人,加入徽班,与徽班与同台演出,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,形成所谓的“皮黄戏”。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,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,有了“京音”的特色。
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,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“京戏”,也叫“京剧”。后来北伐成功,全国统一,北京改名北平,“京剧”改称为“平剧”。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,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,后来在全中国流行,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,所以平剧也被称为“国剧”。